vendredi 14 mai 2010

五月十一日 讀書會

這一天小組在蕙心家,有小敏、葉笛、謝青和小弟弟、蕙心!雖然我家寒氣颼颼,多虧大家不介意,帶著抖擻的精神,加上一旁小弟弟和大貓貓初次會面,數次正面接觸叫人吒舌,原來大貓貓會怕小弟弟!
小敏帶我們一起讀一篇由傅士德所著的〈默想的操練〉!篇幅頗長,沒來的姊妹下次可以拿到文章,我在此盡量歸納文章中的幾個要點。

首先,默想不是偉大的聖徒或是特別屬靈的人才有的特權,而是我們每一位屬神的子女都可以操練用來更認識神、親近神。

當我們說到默想會覺得偏向東方的宗教,究竟有什麼不同呢?東方的默想企圖使心中空無一物;基督教的默想則企圖在倒空心胸以後再加以充滿。
基督教的默想不只是與周圍的混亂分隔,目的是要與上帝以及其他人類有更豐富的「依附」。基督教的默想引導我們到達內在的完整。我們必須有這內在的完整才能自由地把我們自己獻給上帝。

默想的心態:不是尋求消遣,也不是模仿他人,正如盧柏所寫:「成功的默想最好的準備功夫是,深信這是十分重要的,並且決心堅毅地實行。」
默想與生活的關係:一位天主教神父梅頓說:「默想除非堅定地植根於生活中,否則便沒有意思,也不真實。」默想是可以行在生活當中的,是可以把默想的所得活出來的,要不然當中必定有出差錯的地方。默想時常會給人提供一種極其實際的見識,幾乎是塵世的見識。在默想中你會得到指導,如何與你的妻子或丈夫相處,如何處理敏感的問題,或如何應付生意的情勢。

默想並不是一種宗教形式;如果你相信我們住在一個由那位無限而具有位格的上帝所創造的世界中,並且相信那位上帝喜歡我們與祂聯絡交通,那麼你便會看默想是愛人與被愛者之間的聯繫。

如何能得到渴慕聽祂聲音的心志呢?
我們要跟神求,因為渴慕默想的心志,以及能開始默想的恩賜,其實就在默許我們將獲得更多的恩賜。尋求和得著那恩賜,乃是唯一的東西,能推動我們在內在的旅程中繼續前行。

默想的準備
1 抽出一定的時間:如果我們不斷地給忙碌的活動弄得團團轉,那麼到了內在安靜的片刻,我們便無法集中注意力。
2 地點:一個安靜不受騷擾的地方。
3 姿勢:一種自己覺得最舒服又最不會分心的姿勢。無論如何,目的在於把身體、情感、心意和靈性的注意,集中於「顯在耶穌基督面上的上帝榮耀」上面。

如何默想─初步功夫
1 經由想像
2 利用夢 a 明確禱告請上帝藉夢指示我們,同時獻上保護的禱告,用祂護衛的光環繞我們。
b 記錄夢
c 解夢:向神詢問,賜下領悟的心;也可以請教這方面有恩賜的人。

如何默想─明確練習
剛開始可以每天五到十分鐘,學習如何集中下來,可利用下面兩種練習:
(一)
1 掌心向上、掌心向下:向下代表把事情放下交給主,向上代表從主那裏領受。
2 集中呼吸:呼出可以是呼出恐懼、擔憂等等,吸入可以是吸入上帝的平安等等。
(二)一段時間後,可加入五至十分鐘來默想神創造的宇宙萬物
(三)過幾星期之後再加入對聖經的默想,這將成為其他任何默想的核心,也是內在生命的正常根基。聖經的默想集中於該段經文主觀化和個人化。可以採取聖經中的一件事、一個比喻、幾節經文或一個單字,讓它在心中生根。

注意:提防一種試探,就是膚淺地略過多段經文。我們的匆忙反映我們內在的情況,然而需要更新變化的正是內在的情況。

(四)進入與父更深的內在交通裏面,在那兒你看著祂,祂看著你。
(五)默想我們這個時代的事件,尋求領悟它們的意義。求神賜下先知的名見,體會這些事件會引導我們到什麼地步。進一步可以尋求祂的指引,叫我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中,我們可以做什麼成為世上的光和鹽。

默想結束時向神獻上感謝。如果沒有什麼特別感動或亮光,不用失望或沮喪,神一定都在那裏。

mardi 4 mai 2010

五月四日 靈性操練

今天的聚會成員有小敏、馨梨、謝青、婉玉,以及可愛的小約西亞。婉玉帶領詩歌敬拜,所唱的詩歌是「若你能看見」和「我禱告」。

聚會內容小敏帶領:「靈性的探索」。

構成人的三個要素:「體」,指與外在世界接觸的軀殼;「魂」,指人裡面的情感和情緒等;「靈」,指對神的知覺。

靈性的定義:人對意義、對神和對相關事情的追尋的經驗。

靈性的表現:在我們潛意識(原型記憶)中,我們知道有個超越自我的更高者,此更高者可幫助我們理清我們的存在意義,讓我們的身份和自我實現找到歸依。當我們渴求和這位更高者建立關係時,這就是靈性的表現。

靈性的特徵:渴求自我的降服。

所有人都有某種關乎神的意識,因為我們被造是有靈的活人。人被造的目的是為了與神建立關係。所以,我們無可避免地要面對靈性的考驗,此在乎於人如何抉擇回應神。只有當人在內心選擇和委身於他的命定時刻,我們的意志和心靈才會得著自由。

形容一個人屬靈或不屬靈,只表示這個人在意識和回應天賦靈性時的差異。屬靈的人乃是願意聆聽自身心靈深處的渴求,並且努力對這些渴求做出回應。不屬靈的人並非沒有靈性的渴求,他們只是不去回應些渴求,而藉著各式各樣的事情使自己與內心深處隔絕,從而將注意力放在外在世界,鮮少關注內在的靈性世界。因此我們可分為三種不同層次的靈性:

非宗教靈性:追尋或實踐人心靈深處的渴求,例如藝術家創作。所以也是有對靈性追求,但卻無法了解那終極的意義。

宗教的靈性:與更高的能力者建立關係,例如透過禱告、敬拜等方式。

基督徒的靈性:藉著相信耶穌基督與更高者建立關係,並從聖經尋得啟示。

基督徒經驗神的方式
在基督徒的靈性發展中,會因為靈修觀的差異,產生兩個兩極對立的理念。

(一)肯定與否定的靈修觀
肯定:主動的默想(例如運用想像力)
否定:倒空默想(例如安靜地等候神)

(二)思辨與感性的靈修觀
思辨:強調我們的思想與理智被神關照;透過閱讀聖經來認識神(例如喀爾文派、改革宗)
感性:強調在經驗裡直接與神接觸;在心靈與經歷中去顯現神的同在。

因此,在靈修中,若是重於思辨和否定的靈修觀,便會產生苦修主義;若是重於思辨和肯定的靈修觀,便會產生理性主義;若是重於肯定和感性的靈修觀,便會產生敬虔主義;若是重於否定和感性的靈修觀,便是寂靜主義。基督徒的靈修要取肯定、否定、思辨與感性四種靈修觀之間的平衡最為恰當。

靈性的成長

基督徒的靈性成長體現在:

1)始終回應聖靈對心靈的呼喚
2)建基於對耶穌的委身和生命的改造
3)靠恩典媒介的滋養,例如藉由聖禮、聖餐和教會
4)對耶穌的深入認識,並藉著耶穌認識父神和聖靈
5)要求我們深入地認識自己
6)逐步實現和神心意的獨特自我
7)在受苦的境況當中成長;視受苦也是一種蒙福
8)會自然的與人分享神的愛和關懷萬物
9)透過群體的頌讚顯出美善

此次聚會最後,我們閱讀一篇「寫靈程日記的指引」。寫靈程日記的用意在於讓我們整合我們的生命。因為在寫的過程中,是我們和主在對話,這對話往往是豐富且具啟發力。當我們寫日記的時候,我們的思路有時會被聖靈輕輕的提示或甚至扭轉過來,讓我們能夠從嶄新的角度去看跟別人的關係,我們也更能明白和投入理性、情感和靈性等範疇的個人成長。這個短文是節譯自:Mark Lau Branson, « Keeping a Journal : Practical Notes for the Beginner », TSF Bulletin (Nov/Dec, 1981),pp.12-13